垂帘听政是中国古代帝制社会下的一种统治形式。通常指皇后或太后、太皇太后临朝称制,执掌国政。由于在礼教制度下,女子不能直接面对臣下,因此女主在召见朝臣时,必须在座位前用纱帷、帘幕加以遮隔,因此称为“垂帘听政”。
中国古代目前已知的垂帘听政的记载,最早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的宣太后。在近代,以清朝的慈禧太后最为著名。慈禧太后是清朝咸丰帝的皇贵妃,生有一子载淳(即同治帝)。咸丰帝驾崩后,慈禧与东太后慈安共同扶持六岁的同治帝即位,并与恭亲王奕䜣联手诛杀了肃顺等顾命大臣,从而掌握了清朝的军政大权。
慈禧太后先后辅佐了两个皇帝(同治帝和光绪帝),并在光绪帝成年后仍然干预朝政,实际上是清朝末期的最高统治者。她在位期间,面对内忧外患,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但也遭到了一些反对和抵抗,如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她在1898年发动了戊戌政变,废黜了光绪帝,并立其侄载沣(即宣统帝)为新君。1908年,她与光绪帝相继驾崩,结束了她长达48年的垂帘听政生涯。
垂帘听政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它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垂帘听政的女主有些是为了保护幼主或自身利益而出面干政,有些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积极改革。不论如何,她们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