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绵阳科技馆的大门前,矗立着两座高大的汉朝“阙”,一南一北,就像门神一般镇守着科技馆的入口。大家现在看到就是平阳府君阙,它建于东汉末年,大约在190年至195年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在1961年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足以彰显其在历史、文化、石刻等诸多方面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阙
“阙”这个字怎么读,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它是一个多音字,有两种读音,分别为[quē]和[què]。释义为:读[quē]1.过失;疏失:衮职有阙。2.同“缺”。读[què]1.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泛指帝王的住所:宫阙。伏阙(跪在宫门前)。2.神庙、陵墓前竖立的石雕。3.姓。
古代文人墨客从不吝啬对“阙”的描绘。“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王勃、苏轼、岳飞等流传千古的诗句充分表达出“阙”在中国古代王朝政治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仅只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它象征的是皇权至上、王朝尊严、礼仪教化等丰富的政治文化含义。
阙,最初的名称叫“观”,是“于上观望”之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道:“阙,门观也”,《尔雅》谈道:“观谓之阙”,刘熙《释名》则进一步解释道:“阙,缺也,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阙,大约分为城阙、宫阙、宅第阙、祠庙阙、墓阙五种类型,汉平阳府君阙就属于墓阙。那么它究竟是谁的墓阙呢?
墓阙
墓阙,即建筑在达官贵人墓前起“标表宫门”作用的一种特殊的界牌。汉平阳府君阙是目前全国保存下来的23个汉阙中较为完整的一个,是我们了解和探索东汉文化艺术、历史古迹方面不可多得的古建筑。
汉平阳府君阙历经风吹雨打,一度风化破损严重,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抢救性保护,现在巧妙的用大门围拱筑起了“雨伞”,在加固地基的同时修建了地围加以保护。阙为双阙,亦称“子母阙”,即有母阙和子阙,两阙坐落一南一北,相距26.2米。
北阙为子阙,亦称副阙,通高5.29米;南阙为母阙,亦称正阙,通高5.45米。两阙均分为阙、阙身、阙盖、阙檐、介石、阙顶六个部分,全由条石和板石堆砌而成,其间无任何粘结物,严整坚固,整齐美观,别具风格。
造型特点
南阙阙身楣枋上,刻有车马出行图(浅浮雕);斗拱壁上,刻有舞乐图(中浮雕),其中有抚琴听琴、羽人戏马、双人对舞等场景;转角栌斗上,刻有角神、母子猕猴、蟾蜍、朱雀(高浮雕)。
北阙斗拱壁上,刻有追猪图(中浮雕);介石上,刻有一双髻女子于半启柴扉内扶门远眺图;介石转角处,刻有蛟龙、奔狮、束发力士与猛虎搏斗图(高浮雕)。阙身上,还有佛教造像33龛,《绵阳市志》考证认为,此乃梁大通三年(529)佛教徒所刻。
《四川通志》载:阙题“汉平阳府君叔神道”八字。可惜现在仅存“汉、平、阳、府、道”五字可辨。平阳府君阙,构思新颖,雕刻精美,图像生动,如此多的仙灵和珍禽异兽造像刻于阙上,具有典型的东汉墓阙风格、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墓主人是谁?
墓前建阙制度大约起于西汉,当时只是帝王享有,至东汉盛行,这时刺史、太守甚至县令等官吏均可在墓前建阙。根据墓主身份,分别修建单出阙、二出阙以及三出阙,出阙数越多,地位则越高。
根据汉代阙制,帝王是三出阙,诸侯和官阶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可二出阙,普通百姓则是一出阙。汉平阳府君阙是子母双出阙,可见墓主人地位非同一般。
一些学者考证认为,墓主人为蜀汉重臣李福。李福,字孙德,梓潼涪人(即梓潼郡涪县人),刘备定益州后,其为书佐、西充国长、成都令。后主刘禅时,迁巴西太守,为江州都督、扬威将军,入为尚书仆射,封平阳亭侯。238年,李福随大将军蒋琬出征汉中病故。
其实李福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并不高,我个人认为其最出名的事件是: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前,李福奉命询问国家大计。只是对于李福是墓主人的说法,很多历史学者并不认可,因为李福的历史地位并不高,不足以“配享太庙”。
我个人也觉得不相符合,因为墓阙建于公元190-195年,而李福逝世于公元238年,几乎相差了接近50年。而且他的名气与官职,还不足以使用子母阙,那么多比他优秀的能人志士都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
所以,现在最主流的判断是:汉平阳府阙为墓阙,但墓主人是谁,至今仍然是谜。现在墓阙上镌刻的文字信息有限,还不能准确判断出墓主人的身份信息。
汉阙是汉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一种表示尊严的建筑,它既是一种古老的建筑艺术,又是特殊的石刻珍品,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有石质“汉书”之称。希望我们都来好好的保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