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棉花的用途有哪些(一文说清:棉花搅动三百年风云)

时间:2024-11-07 08:01:05

大家都喜欢吃薯条、饼干、沙拉、啤酒、冰激凌,烹饪时会使用黄油、菜油;我们也经常用到肥皂、牙膏、书本;我们也很了解涂料、化肥、火箭推进燃料的用途。但是,这些物品都离不开一样原料:棉花。

棉花其实不是“花”,而是花凋谢后的果实——棉桃(也叫棉铃)里保护种子的絮状纤维。

读图:棉花。

你可知道,棉花的纤维大有用途。除了纺织外,它可以用来造币,纸币的75%取材于棉花;

你可知道,棉花是一种高蛋白的食品农作物和油料,每年大约有2亿加仑的棉花种子油被用来生产食品,甚至它还可以帮蜜蜂生产蜂蜜;

你可知道,棉花还是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可以制成很多重要的化工产品,连美容美白也可以用到它。

在农庄,棉制品被用作牲畜饲料;

在工厂,棉制品被用作原料和燃料;

在医院,棉花被用来消毒,棉籽被用来治病。

在美国,棉制的纸张被用来帮助保存三种最重要的文件:独立宣言、权利自由法案和宪法。

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棉花,有着远超我们想象的用途。

但是,它最主要的用途,还是保暖。

造物主赐予人类穿衣保暖的天然资源中,棉花胜过了所有其他物种。亚麻纤维短、难染色,羊毛太厚重,蚕丝太娇贵,皮革太昂贵。唯有棉花又轻又暖、纤维绵长、柔韧性好、易于染色、性价比高,适合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着装要求。今日,棉花是地球上生产最广泛的天然纤维,也是应用最多的服装面料,人们穿着的衣服70%的原料是棉花。在现代世界里,它与我们日日肌肤相亲。

目前,全球种植棉田达到3000多万公顷,遍布九十多个国家,有3亿人从事与棉花直接相关的产业。

棉花种植起源于三个地区:南亚、东非/西亚和美洲中部,主要是南纬32到35度,以及北纬37度左右的地带。这些地区的无霜期为每年200天左右,温度不低于10摄氏度,降雨量在500-635毫米之间。

最早被人类利用的野生棉花是在墨西哥的一个洞穴中发现的,考古学家在一个土罐内部找到由棉花、毛皮和羽毛编制成的布料碎片,时间约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

美洲印地安人种植棉花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在秘鲁北部的一个地方,人们曾经发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织鱼网,说明当时这里已经有了植棉业。

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在他的航行日志中记述,当他们到达美洲巴哈马岛时,当地人“把棉线团赠送给我们做礼品”。

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人和印度人也开始了棉花种植。

埃及人、印第安人的棉花主要自给自足,唯有印度人不同。大量的出土文物、绘画作品、手工艺品能够证明:印度在为世界而生产。

读图:印度古代绘画。

思考:印度成为第一个棉花及棉制品出口大国的原因。

首先,印度人最早掌握了领先的棉花加工技术。公元前400年左右,阿旃陀石窟的雕刻就显示,印度人使用工具将棉籽从棉花中分离出来;

其次,在印度形成了多个棉纺织品的生产中心,它们的产品各具特色,甚至能按照外国人提供的图案供给产品,显示出同国际市场的高度联系;

更重要的,印度不仅是古代陆地丝绸之路的一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心节点。印度自身和其东西方向都是当时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印度人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区位优势,将棉花作为一种奢侈品对外销售,建立了两条常用的路径:一条向西,销售给帕提亚王朝,直到罗马;一条向东,销售给东南亚,直到中国。

1647年一位奥斯曼帝国的官员抱怨道:“那么多的现金都花在购买印度商品上,世界的财富都集中在印度了”。

棉花的种植技术也在丝路上传播。公元 600 年阿拉伯帝国的建立,极大的推动了棉花的生产规模。种植棉花的地区,从印度延伸到了阿拉伯,并向西进一步延伸到了土耳其、北非和西班牙。在东方,在唐宋之前,棉花种植技术已经传播到了中国。


棉花又轻又暖,但是你可知道,她却在历史中搅动了无数风云。在古代,它在丝绸之路上传播,是最受欢迎的商品之一。在近代,它不仅影响了近几百年来的多个大国兴衰,更促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之一:工业革命。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全球化,就是围绕棉花产业链完成的。

一、英国。

早期欧洲人对棉花了解不多。14世纪英国作家、旅行家约翰·曼德维尔爵士在《曼德维尔游记》(The Travels of Sir John Mandeville)中,他告诉他的读者,印度长有一种奇树,枝头上结着小羊羔。那些枝条十分的柔软,可以弯下来让饿了的小羊羔进食。他描写的是棉花树,而其插图成为东方奇观之一。

读图:想象中的棉花树。

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人初步建立的全球的贸易网络。17世纪30年代末,香料(包括辣椒)占荷兰东印度公司运载货物的三分之二以上,纺织物所占比例则少于15%。一个世纪之后,香料所占比例下降至14%,而纺织物所占比例却增长了3倍。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也将大量的印度棉织品销往英国,受到英国人的喜爱。但是,强大的本土毛纺工业为保持垄断,却想办法通过一项禁止进口棉布和棉织品的法律。不过,这项法律并没有禁止在英国本土制造棉布。面对高涨的需求,精明的商人和企业家就决定进口棉花,在本土进行纺纱和织布,然后销往本土和全世界。

为提高生产效率,他们奖励能够增加产量的发明,一系列发明就此诞生:

读图:纺织机械。

1733年,约翰·凯的“飞梭”提升了纺织速度;

1769年,理查德·阿克莱特的水利纺纱机用皮辊纺出结实的细线;

1770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能一人同时纺出多根细线;

1779年,塞缪尔·克朗普顿的走锭纺纱机结合了水利纺纱机和珍妮纺纱机的优点;

1789年,埃德蒙·卡特赖特开始持续改进蒸汽织布机。

因此,棉纺织业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机械化的行业。与此同时,詹姆斯·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进,终于使得人类在畜力、风力和水力之外,得到了新的能源,大大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

纺织行业的进步又要求提高铁、钢、煤的产量,工业品产量的提升又要求交通工具的改进和道路的拓展。随后,工业革命、交通革命又促进了通信革命。从英国纺织业的机械化开始,一系列生产领域的重大变革,使得人类迈入了新的时代,英国也借此成了世界性帝国。

在拿破仑战争以后,棉织品的价值大约构成了英国出口总值的一半。在19世纪30年代中期棉织品外销鼎盛的时候,生棉占了所有进口货净值的20%。

当时的布料,棉花在印度,织布在英国,销售在全球。法国作家埃利克·奥森纳在他的《棉花国之旅:世界化的精妙缩影》中论述道: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化是围绕棉花的种植、采摘、纺纱、织布自动形成的。

二、美国。

19世纪之后,为了满足机器越来越庞大的胃口,英国商人到处寻找可靠、稳定的棉花产地。西印度群岛原本是最理想的原棉经济带,但加勒比海地区革命动乱不止,所有的希望集中到了新生的美国。

读图:美国棉花种植。

思考:美国棉花产业形成南方种植、北方纺织格局的有利条件。

由于美国南部拥有大面积可适应种植棉花的土地和廉价的黑奴劳动力,在英国商人大量需求的刺激下,这里开始了大规模棉花种植。

1793年,有个叫埃利·惠特尼的美国人发明了锯齿轧棉机,能够大大提升棉花生产效率。这进一步刺激了对采摘棉花的人力需求,使得黑奴贸易翻了几倍。

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前,美国南部变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原棉供应地,供应量占全世界的近四分之三。在最高潮的年份,英国82%的原棉都来自美国。原棉大量堆积在密西西比河沿岸的码头,通过航运集中到新奥尔良港,然后装上远洋货轮,运往英国。


19世纪的美国虽然是个小国,但它不甘做个原料产地,这里有矿有人有运河,很快北方的美国人发展出自己的棉纺织工业。美国南北方分工合作,一切看上去欣欣向荣。

但冲突出现了。

为了保护自己的棉纺业,北方人希望提高关税,抵御廉价的英国棉布,但这对南方伤害巨大,遭到南方庄园主的激烈反对。北方人认为落后的奴隶制绑架了棉纺业亟须的劳动力,想要解放黑奴,这是南方庄园主不可能同意的。

最终,棉花导致了新兴美国的分裂,南北战争爆发了。

战争中,100多万人死亡或受伤;北方十分之一的壮年男性、南方三分之一的壮年白人男性死亡。这场棉花引起的战争深刻地改变了美国的历史。

三、中国。

宋元时期,非洲棉和亚洲棉从西北的陆路和东南的海路(也可能有陆路)分头进入中国。清朝乾隆时期,英国传教士本特发现中国棉花质量较差,产量也较低,于是向清政府介绍了“英国棉花”,既是美国陆地棉。通过试种,清政府发现新品种的棉花产量和质量均较以前有所提高,于是开始大力推广这一品种。

早期棉花在中国只是被小规模种植。在1289年,元朝设置一个新的机构:木棉提举司,采用“实物赋税”制度,将棉作为纳税的物品,并出版相关读物普及棉花种植的知识,鼓励棉花栽培。此后,棉花变成中国的“经济作物”。

明清时期,棉花已成为中国人最普遍的衣着原料。“北至幽燕,南抵楚粤,东游江淮,西及秦陇,足迹所经,无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

此时,纺织机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黄道婆总结的手工棉纺织技艺,从她的家乡乌泥泾传至松江全府,进而传遍整个江南。

读图:松江府位置。



思考:松江府发展棉产业优势。

棉花最集中的是长江下游三角洲和黄河下游平原。其中尤以长三角的苏州府和松江府为最,能够耕种的土地,百分之七八十种棉花,百分之二三十种水稻。种植者除外,专业性的职业还有轧花匠、纺纱匠、织布匠和染匠。农民有了初步的专业化分工,同时也促进了城市化和商业化的进程。

上海分布着沙质的淤泥地,不宜水稻,早期只是一个荒凉的滨海小镇。但明清以来,包括上海在内的松江府渐渐成为全中国首屈一指的棉花产地和工场最密集的纺织基地。此外,东海之滨的上海还是布匹出口的重要码头。南京布其中的外销部分,几乎全部由上海经海路运往广州,再从广州出口到全世界。上海的街头,遍布着布业公所、茶业公所、丝业公所、成衣公所、南北货公所,以及因商权的空前发达而催生的商人们款叙乡情的各地会馆——江西会馆、潮惠会馆、浙绍公所、泉漳会馆、潮州会馆、建汀会馆……

初期中国棉布一直是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商品,极受英国商人和美国商人的欢迎。

上海三林塘、乌泥泾的细棉布“紧细若绸”;无锡棉布“坚致耐久”;长江区域出产、质地坚实的“南京布”一直是国际市场的名品。

英国东印度公司征服印度后,从事印度、中国和英国的三角贸易,将印度的棉花运到中国,将中国的茶叶运到英国,每年有2700万磅原棉从加尔各答运往广东的纺织厂。东印度公司最初从南京附近采购的“紫花布”只有2万匹,很快就增加到20万匹。这些精美结实的“中国土布”被出口到日本、东南亚、欧洲和美洲等地。

但是,工业革命开始了。

到19世纪早期,印度、中国和奥斯曼帝国从世界制造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手工终于败给了机器。鸦片战争前后外棉的输入,仅次于鸦片占第2位,棉织品占第3位。

这引起了严重的后果。

在当时的中国,蓝靛的种植和制造,是纺织品染色的重要环节。随着西方棉织品的大量涌入,本土的纺织业遭到重大打击,也包括蓝靛产业。

很多广西人,包括洪秀全在从事蓝靛的生产。国内纺织业萎缩。清政府又要加征税收,工人无法生存,因此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给了清帝国致命的打击。从此以后,清帝国的崩溃就不可避免了。

四、印度。

在南北战争期间,美国棉花出口急剧减少,世界棉价陡增。大英帝国以及1857年成立于棉纺织工业中心曼彻斯特“棉花供应协会”开始面临缺棉困境,于是也加紧了其他原棉产国的探索,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南美的巴西、中东的埃及和远东的印度,可以说新一轮的棉花贸易大大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为了巩固其棉花帝国的稳定运行,英国不惜通过战争,把印度改造成为其原棉供应地。英国人在印度铺公路、修铁路(孟买就是铁路枢纽之一),加强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把自己的势力深入到原先无法控制的印度乡村,将印度次大陆的原棉生产彻底纳入怀中。

印度的棉花是英国外销到中国的主要物品之一,英政府鼓励种棉,种植面积日益扩大,到了1850年已超过800万英亩,其中有一半在印度西部,离孟买不远。

印度最早种植的是亚洲棉和非洲棉,其纤维粗短,不适合机器纺织,因此原棉出口也受到美棉的冲击。18世纪下半叶,印度引进陆地棉,1854年在孟买建立了第一个机器纺织工厂,开始了印度现代纺织工业。

但这对于印度只是好事吗?

首先,印度的纺织业无法与英国竞争,印度的多数手工业者失业,印度企业也不好过;

1780年一匹成品细布要卖到116先令,1830年一磅重的纱在英国只要1 先令2便士,而这些纱在印度却要3先令7便士。印度失去了价格的优势,仅仅在英政府的全球规划中获得一点残渣冷炙。

其次,它从一个既能种植原棉,又有高超纺织技术和销售市场的经济区域退化成了单一的种植区域。其他农产品为棉花种植让路,导致粮食生产不足。结果1870 年末,印度有600 万至1000 万人死于饥荒。

因此,印度人民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愿望。印度的国大党领袖、圣雄甘地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想要脱离英国的统治。

读图:甘地。



他选择了棉花制品作为突破口。他这样说:“自己纺棉、自己织布是每个印度人的爱国义务”。号召印度群众抵制英国工业生产的纺织品,自己纺织印度的传统服饰。

经过不懈的努力,1944年印度终于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告独立。


在西方人引领的全球化、工业化的浪潮中,中国在开始就全面落后。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开始复兴,改革开放更加速了这一进程。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多数农产品除自给自足外产量有限,多数工业行业基础薄弱,所以种植相对较多的棉花和与棉花息息相关的、产业升级比较容易的纺织工业就成了最适合大力发展的行业。40年来,纺织工业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母亲行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发展,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化,做出了多维度、历史性的贡献。1952年中国在全球棉花和纺织市场上微不足道。从1978年到2018年,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全球棉花生产的重要地区。

读表:“一带一路”国家棉花产能。



沿线很多国家棉纺织行业发达,是棉花消费最集中的地区。

因此一带一路沿线是棉花贸易活跃,尤其在棉花的进口贸易方面,这里是全球最重要的棉花进口地区,棉花消费总量占全球的56%以上(若包括中国在内,则占到全球的近90%)。沿线国家中,主要的棉花进口国为孟加拉、越南、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印度、泰国和韩国。

沿线国家棉花出口量不大,棉花出口合计占到全球棉花出口总量的约20%。沿线国家中,主要的棉花出口国为印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和巴基斯坦。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可行的合作方式是:

一、保证棉花及棉纱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理有序进口。

进口规模过小则不能充分利用国际产能,过大则有无法控制的风险。

二、纺织行业的产业转移。

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服装及棉纺织产品的出口增速进一步下降,中国棉纺织行业处于快速转型期,需要逐步淘汰落后产能,进行产业升级,部分棉纺织企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

三、棉花种植行业的合作。

中国的棉花育种技术相对较高,近年出现了很多全球领先的高产、优质、抗虫、抗病,以及适应机械化采摘的优良品种,在生物技术的应用方面也有较好发展。棉花生产技术也相对较高。

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很多国家的棉花单位产量非常低,棉花生产技术有待改进,如印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家。其棉花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研发能力不足,棉花新品种严重依赖进口。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提供了共建、共商、共享的发展机会,也是中国发挥自身资本优势、市场优势、引领优势,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