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拜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礼仪,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优秀遗产。跪拜之礼有哪些讲究呢?
汉代以前,我国还没有正式的椅凳。人们只能坐在席子上吃饭、读书、议事筹、称“席地而坐”。就连招待客人的时候也是如此,即使帝王也不例外。在接待宾客时,主人向客人致谢,为了表示敬意,往往伸直上半身,使坐变成了脆,接着俯身向下。时间一长,就逐渐形成了跪拜礼。这是一种由坐派生出来的表示尊重的动作。
在古人看来,“拜”就是行敬礼的行为。早在周代,周礼已经对跪拜的对象和动作,有了详细且严格的规定。周礼规定了九拜,其中稽首、顿首和空首称为“正拜”,每一个礼仪又有不同的讲究。
古人行稽首礼,施礼者必须面对受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作为支撑。接着,施礼的人,其头慢慢地贴到地面上,并且保持一段时间。稽首之礼,是最重的跪拜礼,一般用于臣子跪拜君王,或是祭祀祖先。后来,儿子跪拜父亲、新婚夫妻跪拜父母、徒弟拜师、人们拜祖庙等,也都用这种大礼。再后来,出家人在见面的时候,也常常行这种礼。
古人行顿首之礼,施礼者的头接触到地面之后,立即起身。因为头接触地面的时间非常短暂,所以称为顿首,也叫叩首。这种礼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或平辈人之间。如古代官员拜迎、拜送,民间的拜别、拜贺等。后来,人遇到重大的事情,向别人求助之时,也常常行顿首礼。
古人行空首礼,施礼者要跪在地上,两手拱合,头贴在手背上而不是地上,与胸平即可。这种跪拜礼也称“拜手”。在“九拜”中,这是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古代的女子也行跪拜礼,其中有一种称为“肃拜”,跟男子的“空首”礼差不多。女子先是双膝跪地,两手拱合,同时低下头,到手为止。这种跪拜也称“手拜”。
九拜是古代行礼时的九种礼拜方式,除了上述的几种,还包括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九拜不是拜九次之意,而是涵盖了古代全部的礼拜方式。汉代以后,板凳、椅子出现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席地而坐”。可是,跪拜之礼并没有随之消失,而是演化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跪拜之礼在官场之上大为盛行。臣子跪拜皇帝、下级官员跪拜上级官员等。跪拜之礼还在民间祭祀、祝寿等习俗中,广为相传。
随着封建王朝专制日益走向高峰,能拜逐渐成为一种规范性的礼节。直到亲亥革命胜利,封建君主制被推翻,这种跪拜礼才被废除。然而,如今在拜神或是拜祖的时候,还能依稀看到它的痕迹。